中国文明网主站 | 您好,欢迎来到贵港文明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文明聚焦 > 正文

广西发现“消失”百年的江旋螺

时间:2024-01-17 18:46  来源:贵港日报

  在人们视野中消失了一百多年、中国特有、全世界唯一的自主固着性淡水螺类——江旋螺,2022年在我区河池市的龙江、贵港桂平市的黔江和浔江被科研人员发现,经研究确认为江旋螺属下的新种,被命名为刘氏江旋螺,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生物科学》上发表。

  记者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生物科学》2024年1月10日发布的论文《Rediscovery and systematics of the enigmatic genus Helicostoa reveals a new species of sessile freshwater snail with remarkable sexual dimorphism》(译为《神秘的江旋螺属的重新发现和系统学揭示了一种具有显著性二态的新种固着性淡水螺》)看到了关于刘氏江旋螺的发现过程及研究情况,并联系了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德国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博士张乐嘉进行采访。

  张乐嘉介绍,江旋螺可以像海水里的牡蛎一样紧紧固着于岩石表面。然而自120多年前法国人发现、报道并研究江旋螺的第一个物种——中华江旋螺以来,这一独特的类群就再也没有被采集、报道过,并被列为“极度濒危”。中华江旋螺的模式标本中具有大扁盘状的“P”型和小螺旋状的“T”型,当时的法国研究者将这两种型都定成了中华江旋螺,并猜测这两种形态可能是不同性别的江旋螺。“我们最早是2022年3月在河池的龙江偶然发现了‘T’型江旋螺,随后就对广西更多的大江大河进行调查。2022年9月,在桂平市当地渔民的帮助下,发现黔江和浔江桂平段也有这种‘T’型江旋螺分布。”张乐嘉说。

  “我们把新发现的江旋螺和中华江旋螺模式标本进行了对比,综合分子系统学、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发现‘T’型和‘P’型江旋螺并不是代表同一种不同性别的个体,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我们将‘P’型定为老种中华江旋螺,而将‘T’型定为了新种,并以已故的中国淡水螺研究先驱刘月英老师的名字命名为刘氏江旋螺。”张乐嘉介绍,除了刘氏江旋螺独特的固着习性,研究人员还着重研究了其独一无二的两性异形现象。研究发现,只有雌性刘氏江旋螺具有固着于岩石的习性,这导致其原始壳口被封闭且无法自由移动,雌性刘氏江旋螺发育出了第二个壳口用于进食、排泄、交配等生理活动;而雄性刘氏江旋螺可以自由活动,具有一般螺类的形态和唯一的壳口,便于寻找雌性刘氏江旋螺交配繁衍。

  目前,刘氏江旋螺只在水流量比较大且有石灰岩的江河中发现。“刘氏江旋螺不仅是中国特有物种,而且还是全世界唯一具有自主固着习性和极端两性异形的淡水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物种的适应性演化以及在演化上的创新型性状有很大的帮助。目前我们对刘氏江旋螺种群数量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今后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还可能会发现比较大的种群,但其种群也很可能受到水质和水环境变化的影响。”张乐嘉说。

  “广西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很丰富的地区,有大量的物种值得我们研究和保护。”张乐嘉对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技术员董升辉对此也表示赞同,他说:“龙江、黔江、浔江均属于西江水系,这里生态环境多样,鱼类、螺类资源丰富,是珠江流域水生生物的天然种质基因库,2023年3月我们在黔江支流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唐鱼,1998年出版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把野生唐鱼认定为‘野外绝迹’。”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近年来,我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建设。2022年,广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排名全国第三。2023年前三季度,广西有9个城市进入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前30名,入围城市数量在全国持续领先,其中发现刘氏江旋螺的河池市位列第15名、贵港市位列第17名。(记者张智荣 熊耀章 庞丹婷)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文明聚焦
文明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