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主站 | 您好,欢迎来到贵港文明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文明聚焦 > 正文

周日特刊丨乡村振兴之冲口模式

时间:2023-12-01 13:13  来源:贵港日报

  近日,30多岁的李春喜和屯里几个兄弟又回来了。他们在附近的江滨产业园上班,从事水电安装工作,月收入6000多元。“收入稳定,又能照看年迈的双亲,蛮好的。”李春喜对现在的生活表示满意。 

  11月8日,港南区东津镇石连村冲口屯党支部书记李平向记者介绍,随着江滨产业园多个项目竣工投产,越来越多的人返乡就业,目前该屯回流常住人口超200人。 

  从20多人变成200多人,从“三无”乡村到旅游景区,集体经济从零收入到年产值1800多万元……这个人们眼中的“偏角”村屯如何在短短六七年间迅速崛起? 

   

  美丽的冲口屯鸟瞰图。(首席摄影记者张庆杰摄) 

  变化从修路开始 

  冲口屯的变化要从一个叫李平的人说起。 

  今年55岁的李平,原来一直在外面做生意,因为修路,2016年开始频繁回到家乡,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李平凭栏思考家乡的发展。(记者张思摄) 

  “回来最初的想法是搞条路。”11月8日,面对记者,李平说,“路是我们最大的痛。” 

  打开地图,宽阔的郁江边就是冲口屯,位于该镇西北最偏角地带。屯里因为无学校、无商店、无卫生室,村民出行只能乘船或坐摩托车,大家纷纷想方设法搬出去谋生。到2016年初,拥有700多名户籍人口的冲口屯只剩20来名居民。 

  “但再怎么搬,根仍然在这里。”李平告诉记者,“特别是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出去再远也要回来寻根祭祖。” 

  有一年除夕,李平几兄弟结伴开轿车回家。由于是泥巴路,小轿车在半坡熄火,大家只好一起帮忙推车。小车一发动,泥巴四溅,光鲜的衣服、皮鞋又变成当年耕田回来满身泥巴的模样…… 

  “我们这代人不修,下一代人不知什么时候会修。”李平向记者阐述修这条路的意义,“没了乡愁,我们的下一代将成为无‘根’的一代。” 

  李平认为,跟随父辈出去闯荡的下一代,家乡情结已经弱化;有些孩子是在城里出生、城里成长,对家乡的感情已经没有他们这一代人那么深切。如果没有这条路,孩子们怕再也不回来了。 

  彼时,经过多年的在外打拼,冲口屯的村民比较富裕,95%以上家庭已有小轿车。这为集资修路奠定了基础。2015年二月社,冲口屯回来过节的乡亲们围坐在古榕树下,“就算每个人头捐1000元,也要修。”大家说。 

   

  冲口屯鸟瞰图。(首席摄影记者张庆杰摄) 

  2016年6月,谋划多年的修路方案终于付诸实施。道路断断续续修建,直到2019年,全长13公里、宽4至8米、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冲口屯道路终于建成。 

  土地流转到村屯流转 

  因为修路,李平在家乡待的时间越来越长,思考家乡发展的问题也跟着多了。李平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每年回乡过节,还在路上,孩子就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市里?’” 

  那时,冲口屯房子破败,土地荒芜,孩子回家寻根的路修好了,但破败的村落仍然无法吸引年轻一代常住。 

  “既然都回来做了,那就干脆把家乡的事情做得更好。”李平表示,这种“骑驴找马”的想法,让李平和一批乡贤决定把乡村振兴继续进行下去。 

   

  游客中心。(记者莫淑媛摄) 

  乡村振兴要做啥?在外面经商多年的李平觉得产业是首要。 

  “不用时四处荒芜,一想做一些事时,却又变成寸土寸金。”李平从修路中体会到,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 

  “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李平说。 

  那时,由于多年丢荒,很多村民的地块已经找不到分界线;又由于村民开荒,原来的放牛地、村集体土地也没有了。“如果再不想办法改革,因为土地问题,不要说村民之间有矛盾,就是亲兄弟也会反目成仇。”李平说。 

  2016年底,李平在冲口屯推行确权确股不确地改革——以1979年分田到户的土地为基数,每户保留原有土地权属不变,但不具体划分地块,只划分股权,剩下的就是村集体土地。这项改革让新生村民也从村集体土地中获得股份分红。 

  仅用1个月时间便完成土地确权,盘活土地4000多亩。同时“意外收获”1000多亩村集体用地,包括水塘等。 

  李平利用流转的4000多亩土地,发展富硒百香果、蜜柚、黑黄皮等产业。3年后,冲口屯建成津口水果产业核心示范区,获评为自治区三星级核心示范区。2020年,冲口屯集体经济产值1000多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80万元。 

  尝到土地流转的甜头后,2017年李平又推出房前屋后归自己的“村屯流转”模式。比如,该户拥有10亩土地,如果建房用1亩地,那么该户就只有9亩地参与村里的股份分红。房子建得越大,参与村集体分红就越少。 

  该模式有效遏制了多侵多占现象,邻里关系进一步融洽,屯里腾出多余的土地用于规划、建设乡村。那时,距2020年国家新土地管理法实施还早3年。 

  冲口屯新农村图景初具雏形。2021年,冲口屯获评为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试点村,获奖励资金1000万元。 

  建长者食堂传孝道文化 

  “竹木多分上下节,冲口屯向来有孝文化。”李平说,建长者食堂的目的,就是要把孝文化传承下去。 

  2021年7月1日,冲口屯长者食堂建成投入使用,主要免费服务本村65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的一日三餐,外嫁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也可以免费吃,目的就是鼓励女儿多回家探望老人。 

   

  冲口屯老人正在长者食堂开心吃饭。(首席摄影记者张庆杰摄) 

  记者了解到,该长者食堂已经由刚开始的20多名老人增加至50多人。老人们吃好饭后,自觉收拾自己的碗筷放到厨房里,然后回家休息,碗筷由工人清洗。老人的幸福感满满的。 

  老人走后,厨房工人迅速把饭桌收拾干净,这时在江滨产业园工作的工人也陆续来到,两荤两素,15元一份快餐,饭粥任吃。当天有20多名工人在这里吃饭。据悉,除了服务园区工人就餐外,一些游客也可在这里吃饭,消费可丰可简。 

  原来的长者食堂并不在这里,在古榕树后面,现在被改建成酒店。目前,该酒店正在装修中,预计一个月后可以投入使用。新的长者食堂则建在游客中心右前方更加阳光的地方,计划投资100多万元,占地250平方米的两层长者食堂预计在2024年春节前投入使用。 

  李平介绍,长者食堂通过多种经营,到今年6月底,已经实现自负盈亏。 

  打造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牵牛花、芦苇、蒲公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花把江边装扮得静谧而美丽;河滩上是干净的鹅卵石、沙子,岸上是望不到边的碧绿草坪,不远处牛儿在吃草,几个孩童在玩打仗,头上戴着一顶用枝叶做成的帽…… 

  这是李平对儿时家乡的记忆。 

  李平告诉记者,那时,躺在草坪上,望着东去的江水,遥想着远方的世界;又或玉米成熟时,地里到处是野菌,摘回家简单油盐一煮就是人间美味;八九月,山里长满稔子,随便抓一把就能把肚子填饱…… 

  “这些不就是我们现在追求的诗和远方吗?我觉得,冲口屯具有诗和远方的特质。”在外面闯荡多年的李平,更关注能否把家园打造成年轻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于是,通过“政府补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式,冲口屯完成123栋房屋特色外立面改造,建起小公园、小果园、村史馆等,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一应俱全,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 

   

  冲口屯一角。(首席摄影记者张庆杰摄) 

  屯里引进大地客、酒店、研学、露营、无动力、萌宠、超市等产业,和运营商进行利润分成,为屯集体经济收入注入新鲜血液,也为村民就业提供岗位。 

  “诗和远方”不止于漂亮楼房和美丽风景。在李平带领下,冲口屯还探索建设“美德银行”,通过村民平时做善行美积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醒狮营地,开发以醒狮文化为主题的书签、香囊、小狮子等文创产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有了内在的传统文化做底蕴,冲口屯人气越来越旺。2021年9月17日,广西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开幕仪式在冲口屯举行,近万人涌进冲口屯看热闹。李平介绍,该屯最热闹的一次是孝亲节,屯里涌进超1.5万人。 (记者 张思 莫淑媛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文明聚焦
文明动态
相关文章